
第一篇:《家庭会伤人》读书笔记
“孩子需要从照顾他的成人眼中见到全部的自己,如此,才会产生一种自我感且建立完整的内在人格。如果部分的自己被接纳(例如,孩子的微笑、学话),而另一部分不被接纳(例如,孩子的愤怒和哭闹),则不被接纳的部分会与自我分离。每一次我们接触到自己不被接纳的这部分时,都会感觉内在的父母用眼神及语言拒斥它们。而这些不被接纳的愤怒、攻击和情欲等只好转为地下活动。然而它们仍具有活力,在我们的意识范围之外生存活跃。”
在案例中,月月情不自禁地哭泣的时候,她立刻止住哭泣然后自言自语的说:我错了。灵光一闪中我的心被震撼了一下,妈妈的声音在耳边响起:“错了,女孩子不能这样……”,真的是错了吗?情绪也有对错吗?其实有时候我们对待别人的管制和批评只不过是我们对父母抗拒的延迟反应。
“如果你既不能快乐,又不能生气、悲伤和害怕,大概也快成为麻木无情的人了吧!”
“当孩子为了满足父母而封闭自己的情绪时,他们对自己的情绪失去了信心,而依赖父母的思想和感觉生活。起先是有意识地暂同父母,继而无意识地附和,最后终将把此种依赖心态转向其他人和外在世界,成为易受影响而没有自我的人。”
看别人的脸色说话,看别人的脸色小心翼翼地行动,怕打扰别人而压抑自己,以此来得到别人的好心情和若有若无微弱的爱护。这是小时候我们为了生存而习得的模式,现在都变成了盔甲,我们在其中而不自知。小象已经成为了大象,成为大象的我们依然被一个细细的绳子束缚着,不自知也是不敢面对内心的疼痛。
艾瑞克森在《人与社会》一书中说:“羞愧感使人过度控制自己而发展出过分早熟的良知。他重复做一些事情,并非对事物进行试验与探索,而是自身受制于重复的行动不能自己,借着固执及琐碎的控制获得权利感……这种肤浅的胜利完全是婴儿模式强迫性行为的延续,也是日后只重事物表面而忽略精神内涵的原因。”
控制自己也控制他人,控制得到的是对安全感的拥有,麻木的自己借助控制来获得小小的胜利感,而知道自己还活着,麻木地活着。无意识地开始新的行为,不敢冒险尝试。所以强迫性的控制,或发怒或压制或冠冕堂皇或泪水涟涟。
当我生气时就会感到自己仿佛在犯罪一般,因而觉得自己很不好。同样的情形也会发生在感到害怕、悲伤及快乐的时候。
这个情况不只在我身上有,在别人身上也存在,但我现在已经察觉了,情绪也是一种感觉的表现,是一种能量,虽然有时候会用攻击的形式表达,但情绪不但是无错的,还是一种推动我们改变的能源,所以我尊重并接受自己的情绪。
送给自己一句话:亲爱的,你已经长大了,你有能力照顾自己,你无需牺牲自己来获得爱,想哭的时候就哭,想笑的时候就笑,想说的时候就说吧。
第二篇:家庭的起源(读书笔记)
这篇文章,从史前文化阶段开始,探索人类文明发展的源流。从蒙昧时代到野蛮时代,从野蛮时代到文明时代,时代变迁的动力何在?时代变迁的形式何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迁?都是作者探讨的主要话题。生产力的进步和经济生活状况的好转可以看作时代变迁的主要动力。家庭形式的变化、亲属制度的变化、氏族的形成与制度规则和国家的形成,都是经济作用的结果。经济上的变革,促进人类生活方式的变革,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最终社会的瓦解,管理上的民主,社会中的博爱,权力的平等,普及的教育,以财富为唯一的最终目的的历程的终结,也需要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和社会物质极度丰富。
其中家庭形式和亲属制度,特别是群婚制度对人们的冲击比较大。按照现在人的观点,群婚制度是根本不能接受的。为什么在蒙昧时代能够被群体所接受呢?这里面是否说明了,人类源于动物,但是脱离不了动物特性,在个性上也是这样。如果不是生产力低下,人类应该和动物一样,不会屈服于任何压力之下,因为动物本性就是自私自利,人源于动物,所以人的特性就是自私自利,不会因为社会文明的进步而消失。
而且,不同的家庭形式对应着不同的亲属制度。正如摩尔根所说:“家庭是一个能动的要素;它从来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随着社会从较低阶段向较高阶段的发展,从较低的形式进到较高的形式。反之,亲属制度却是被动的:它只是把家庭经过一个长久时期所发生的进步记录下来,并且只是在家庭已经根本变化了的时候,它才发生根本的变化”。摩尔根认为,存在过一种原始的状态,那时部落内部盛行毫无限制的性关系。这就是原始社会阶段的群婚制。
从杂乱的性关系的原始状态中,发展了四种家庭形式,即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制家庭和专偶制家庭。血缘家庭排除了父母和子女之间相互的性关系;普那路亚家庭则排除了姊妹和兄弟之间相互的性关系。氏族制度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从普那路亚家庭中直接发生的。由于群婚制度的限制,谁是某一个孩子的父亲是不确定的,但谁是孩子的母亲则是确定的。这方面的因素是母系社会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某种或长或短时期内的成对配偶制,在群婚制度下,或者更早的时候,就已经发生了:一个男子在许多妻子中有一个主妻(还不能称为爱妻),而他对于这个女子来说是她的许多丈夫中的最主要的丈夫”。在这个阶段上,一个男子和一个女子共同生活。不过,多妻和偶尔的通奸则仍然是男子的权利。在这个阶段,氏族财产开始增加,财产继承权也在发生变化。随着财富的增加,财富一方面使丈夫在家庭中占据比妻子更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又产生了利用这个增强了的地位来废除传统的继承制度使之有利于子女的原动力。然而,当世系还是母权制度时,这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废除母权制度。“母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专偶制家庭是建立在丈夫的统治之上,它的目的就是生育有确凿无疑的生父的子女,来确认子女将来的财产继承权。专偶制是不以自然条件为基础,而以经济条件为基础,即以私有制对原始的自然生产的公有制的胜利为基础的第一个家庭形式。
群婚制是与蒙昧时代相适应的,对偶制是与野蛮时代相适应的,以通奸和卖淫为补充的专偶制是与文明时代相适应的。在野蛮时代高级阶段,在对偶婚制和专偶制之间,插入了男子对女奴隶的统治和多妻制。三种家庭形式所表现的进步,特征都在于妇女越来越被剥夺了群婚的性的自由,而男性则没有被剥夺。三种家庭形式的产生,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使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特别地,专偶制的产生是由于大量财富集中于男子之手,而且财富的传承必须传给男子的子女,因此,就需要“妻子方面的专偶制”,以确定子女是男子所有。 在作者看来家庭的形成,私有制的产生,国家的起源,都与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社会制度的变化是经济发展的结果。生产力发展和随之引发的经济发展,都是引发社会各种因素变化的根本原因。马克思主义者所倡导的社会,也需要社会生产力作为基础保障。
第三篇:陈鹤琴家庭教育读书笔记
《陈鹤琴家庭教育》读书笔记
班级:11学前教育2班学号:114303214姓名:刘慧
摘录:
……此处隐藏4624个字……外去就喜欢,终日在家里就十分不高兴。?
?他们在旷野里跑来跑去,看见野花就采采,看见池塘就抛石子入
水以取乐。这种郊游于小孩的身体,知识,行为都有很好影响的。??要知学问,不仅仅在书本中求的,也应在天然界得的,什么‘动
物学’,什么‘植物学’,什么‘地理’,什么‘常识’。大概可以从天
然界得的。我们在书本中看死的标本,死的山水,应当到野外去看活
的动物,采活的草木,玩真的沙石。?
6.小孩子是喜欢合群的
?幼小婴儿,离群独居,就要哭喊,两岁时就要与同伴游玩,到了
五六岁,这个乐群心更加强了。……到了十余岁,儿童就喜欢结队成
群的游玩了。?
7.小孩子是喜欢称赞的
?假使他不愿意刷牙齿,你可以指着一个牙齿洁白而肯刷牙齿的小
孩子说:‘他的牙齿多好看,多清洁,你若天天刷牙齿也会象他这样
整齐好看呢!’小孩子听了你的话,恐怕就要去刷了。若刷了之后,
你可就称赞他说:‘呀!你的牙齿是白一点了,好看得多了。’他听了必然觉得非常的高兴,下次洗脸时就喜欢刷牙了。?
二、心得感悟
在学习化社会和实施课程改革的今天,陈鹤琴提出的儿童心理特征的现实意义表现在:
1.重视游戏的作用
现在课程改革强调的?活动课程?即是重视儿童游戏天性的表现。可以说,儿童生来即是好动的,游戏本身的趣味性也是吸引儿童不断探索和学习的根本动力。重视游戏的作用,也是贯彻?使学生获得自主学习及自我教育能力?的主要途径。
2.重视榜样的作用
陈鹤琴提出儿童是喜欢模仿的、喜欢野外生活的和喜欢和群的,即是为榜样和环境的作用找到了依据。可以说,儿童的模仿力是很强的,他常以自己亲近和?崇拜?的人为模仿的对象,这样,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儿童模仿和学习的榜样。心理学家有实验证明:成人对儿童的影响,身教的影响要远远大于言教。所以,成人要特别注重身教的作用。同时,我们熟悉的?孟母三迁?和?断机教子?的故事也是给榜样对人的重要影响以有力的事实证明。另外,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教育名著《学记》中就已有;?三年视敬业乐群,七年视论学取友?等对人的?合群?天性及交友原则的精辟论述。
3.重视启发鼓励的作用
陈鹤琴提出儿童是好奇的、是喜欢成功的、是喜欢称赞的即是重
视启发鼓励作用的依据。现代教育论特别重视尊重学生的个性,学生有学习和质疑的权利。教学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是说要依据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其进入积极思考状态,然后顺势利导、因材施教。所谓?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即是说所谓教育,就是培养、发扬学生的优点而挽救他们的过失。万事开头难,小孩子开始做事往往不会做得很好,这时候如果你听而任之不做引导,他们很可能就失去做这件事情的兴趣了;如果你及时进行鼓励和引导,他们就会获得一种?成功?的体验和乐趣,这也正是其继续进行尝试、学习和探索的源泉和根本动力。
在《家庭教育》的扉页有陈鹤琴1981年为儿童节的题词:?一切为儿童,一切为四化?。据说在他九旬高龄,两腿已失去功能时,每逢节日,他还是与鼓楼幼儿园的小朋友联欢。可以说他是位真正喜欢孩子的人。陈鹤琴的一声奉献给了社会和我国的儿童教育事业,他做出了成就,他是幸福的。作为小学老师的我才刚刚起步,需要学习和奉献的机会会有很多,陈鹤琴在这方面为我们做出了表率,他是值得我们这一代教育工作者终身学习的榜样。
第五篇:书香家庭 家长读书笔记
读书心得
知识给人以爱,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智慧,应该说知识就是幸福,因为有了知识,就是摸到了有史以来人类活动的脉搏,否则就不懂人类生命的音乐!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十九世纪有两奇人,一个是拿破伦,一个就是海伦〃凯勒。”最近我读了一本关于海伦的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完这本书之后我的心被海伦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的确,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正是知识使海伦创造了这些人间奇迹!海伦是不幸的,但她又是幸运的,正是因为有了知识,他才如此幸运。在她19个月失去视觉和听觉后,就与这个世界失去了沟通,失去了联系,这个幼小的生命不知道如何排遣与世隔绝的孤独感,她古怪、粗暴、无礼,直至她的莎莉文老师走进了她的生活,教会她认字,才使她张开了心灵的眼睛,得以与人沟通。一接触到了知识,孤独的海伦意识到只有知识才能铺就一条通向光明之路。当海伦感悟到“水”—这个她所认识的第一个字后,便开始了对知识、对世界强烈的渴求,开始了迫不及待地认字、阅读,像一块海绵不断地从生命本身汲取知识。对知识的渴求,使她在常人难以想象的单调和枯燥中竟然学会了德语、拉丁语、法语等多国语言,阅读了多部文学和哲学名著,吸取着那些伟人和智者的思想精髓。她把学习比作攀登奇山险峰,跌倒了再爬上去,每得到一点进步,就有一份鼓舞,逐渐看到更为广阔的世界,直到璀璨的云端、蓝天的深处、希望的顶峰!这些知识,像一道
道彩虹,点亮了海伦心中的灯,照亮了她的内心世界,也架起了海伦和这个世界沟通的桥梁!
书中,海伦用细腻的笔触,对大自然景色的描写,使人很难相信出自一位盲聋人之笔;她去骑马、划船、游泳、滑雪橇,甚至独自一人月夜泛舟,用心去领略月下荷塘的美景;她去参加博物馆,“听”音乐会,甚至去“欣赏”歌剧……我相信她一定是用心来感受这个世界,用心来享受生命。她远比我们这些正常人活得幸福、活得充实、活得有意义!
是知识给了她生命的勇气,是知识给了她接受生命挑战的力量,使她能以惊人的毅力面对困境,终于在黑暗中找到了人生的光明。是知识使她产生了一种信仰:现实环境固然可怕,但人类应该保持希望,不断奋斗。生命的意义何在,人生的价值何在?人的一生是短暂的,我们似乎从未想过或不敢想象未来的世界,每日懒懒地生活,懒懒地工作,遇到困难就怨天尤人,抱怨上天不公。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时间如流水飞逝,过去的日子不再重现,当我们回首往事,是否值得留恋?是否值得纪念?假如,我们每一个人,都用知识点亮自己心中的灯,我相信,这个世界将是一片光明!
海伦,用她艰难却幸福快乐的一生,诠释了生命的意义。她的一生是人类的奇迹,她的自传,使我汗颜,也使我警醒。
在这个世界上,问什么只有聋人才珍惜失而复得的听觉?只有盲人才珍惜重见天日的幸福?让我们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去
充实生命、去享受生活!海伦说:“我努力求取知识的目的在于为人类社会贡献一点力量。”
知识的力量多么巨大,它能使一个残疾人呢,变成一个有益于人类、有益于社会的人。假如,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像海伦〃凯乐一样,在有生之年把对知识的渴求,看作对人生的追求,每天都抱着这种追求,怀着友善、朝气、渴望去生活,我们的人生将会增添多少欢乐、多少幸福啊!
海伦的一生,是生活在黑暗中却给人类带来光明的一生,她用行动证明了人类战胜生命的勇气,给世人留下了一曲永难遗忘的生命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