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
白老师经常会给同学或家长推荐一些书,前不久推荐的这本《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我是特别的喜欢知道别人是怎样教育孩子的,喜欢接受比较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方法。自己的教育女儿的方法不得当,很是想用比较科学的方法"洗脑"这本书拿到后,几乎一口气把它读完的,被里面的一些教育方法,深深的打动,感觉人家再教育孩子上"费尽心思""绞尽脑汁"应了那句话"人家是把孩子教育大的,而我只是把孩子养活大了。"感动我的是里面诸多的方法,应该是细腻到家了。给刘心武研究红楼梦有一拼。太独到了。
印象最深的就是作者提倡的适当使用逆向思维。她讲了一个故事:三位无聊的年轻人,闲来无事时经常以踹小区的垃圾桶为乐,居民们不堪其扰,多次劝阻,都无济于事,别人越说他们踹的越来劲儿。后来,小区搬来一位老人,想了一个方法让他们不再踹垃圾桶。有一天当他们又踹时,老人来到他们面前说,我喜欢垃圾桶被踢时发出的声音,如果你们天天这样干,我每天给你们一美元报酬。几个年起人很高兴,于是他们更使劲的去踹。过了几天,老人对他们说,我最近经济比较紧张,不能给你们那么多了,只能每天给你们50美分了。三个年轻人不太满意,在踹时就不那么买劲了。又过了几天,老人有对他们说,我最近没收到养老金支票,只能每天给你们10美分了,请你们谅解。"10美分?你以为我们会为了这区区10美分浪费我们的时间?"一个年轻人大声说,另外两个人也说:"太少了,我们不干了!"于是他们扬长而去,不再去踢垃圾桶。老人是位攻心高手,他把几个年轻人的"乐趣"变成一种"责任"他用减少支出刺激他们对踹垃圾桶产生逆反心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适当的使用逆向思维,刺激孩子的热情,不要刺激孩子的厌恶之情。
"人是很容易受到暗示的如果一个人总被别人暗示为品行端正,善良有爱,他就会在这种氛围里渐渐生出自我肯定的意识,相反如果一个人总被暗示为由某个问题,她就会在这方面不断的自我否定,逐渐丧失自信,向坏的方向滑去。
我尤其是出现这样的错误。
人最难抗拒的就是"诱惑",最讨厌的是"强迫"大人和孩子都一样。在教育中,想要孩子接受什么,就去诱惑他;想要他拒绝什么,就去强迫他--这是非常有效的一招。如果你想让孩子喜欢课外阅读,就千万不要直接要求他"读书去",也不要总拿他爱不爱读书这事当话题来聊,更不要用阅读的是来教训他。
孩子说谎不外乎两个原因,一个是模仿大人,一个是迫于压力。每个孩子最初的谎言都是从这里来的。
许多家长的失误就是容不得孩子有任何错误,所以批评一直贯穿在生活中,似乎家长不说,孩子就不懂事的改变,不说就没有尽到做家长的责任。
我的这个观念根深蒂固。
在习惯养成中,如果总是制造孩子的主动性和成就感,他就会在这方面形成一个好的习惯,如果经常让孩子又不自由感和内疚感,他就会在这方面形成坏习惯。
使教育变成一种破坏性的行为有两个最根本的原因;意思不信任孩子,二是太相信自己。被罚写作业,就是弄坏胃口的最有效的一招。
作者在书中列举了很多的实例,看的我心服口服。我真的认为这本书可以作为我的一个教育孩子的工具书,读一次根本不够,值得反复读。只恨没有早读到这些文章。
第二篇: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
“妈妈是朋友,妈妈是老师,妈妈是孩子的引路人,妈妈教育方法的差别,常常影响孩子的一生。”封面上的这段话吸引了许多妈妈,同样也吸引了我。
本书的作者尹建莉本身是一位教育专家,同时她也是一位成功的妈妈,培养了一位出色的女儿,她用自己16年的教子经验向我们娓娓道来了教育的最好境界——有心而无痕。全书共分七个章节,每个章节一个主题,从爱、学习、品格、习惯、家长的智慧、家教小事、教育误区等多个方面向我们讲述了家庭教育原则,内容通俗易懂,实用操作性强,使我深受启发。 每读完一节,我就会对照自己,想象一下,如果是自己遇到这样的情况会怎么做,通过对比,我找到了自己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一些失误,同时也肯定了自己的一些教育方法。
在每个章节的“特别提示”中,妈妈们总能收获许多。 “当孩子因为什么大哭时,要尽快转移他的注意力;这比哄啊劝啊有效,更能降低孩子的痛苦感。”我一直是这么做的,真的很有用。在我家宝宝身上看到了圆圆的影子——“有爱心”,他会把每件东西看做有生命的一样对待,这让我很欣喜。在家中,大人捉弄孩子是常有的现象,现在想想为逗大人一时开心,从而给孩子带来担忧和失落真的很不该。现我摘抄以下片段和大家分享、交流:
【摘抄】大人替小孩子做事,那是很容易的,哪个家长都可以做到这一点;难的是不替孩子做事。最重要的是经常让孩子有机会独自做事,独自承担责任,独自解决问题。凡能让孩子独自做的家长就不要包办,凡能让孩子独自想的家长就不要急于给他出主意。在孩子面前,家长要装得无能一些,无知一些,以便把各种机会留给孩子。
妈妈很注意米同学这个问题的锻炼,现在的孩子的家长多半是80后或者像我们这样70末,家长们自己的依赖性都非常大,更何况孩子。米同学的爸爸就属于这一类型的,奶奶对爸爸的那个包办,妈妈坚决不允许出现历史的重演!现在妈妈就经常要米每天玩完玩具,要自己把玩具放回玩具袋里,妈妈会和米说:“小米得让玩具回家哦,要不他们会不高兴的,明天就不和小米玩了”。现在每天晚上(白天妈妈不在,也不知道情况),米把玩具收拾好后,还会把袋子递给我,“嗯——”,小手指着玩具放的地方,要妈妈把玩具袋放到它原来的位置上!很乖吧!等米大些,妈妈会把更多的机会让米做,比如出门可以让她帮我们问路。。。但是妈妈对书里说的让孩子独自旅行,妈妈还是持反对意见的,作者在孩子9岁的时候就自己坐17个小时的火车到外地。现在的社会状况不能让妈妈给孩子冒这样的险,不值得,这样的锻炼需要到孩子具有自我保护能力以后才可以进行。我们还有很多很多的锻炼机会的!
【摘抄】家长不应该骄纵孩子睡觉怕吵的习惯,应想办法让她逐渐适应生活噪音,学会睡觉不怕吵。一个简单的生理问题如果一直被错误地解决,最后可能会变成一个心理问题。在学习环境方面,既不需要故意制造喧闹,也不需要过分追求安静,顺其自然才是最好。
这点妈妈做得非常不好,也可能是妈妈对睡眠的环境要求很高,稍微有些响动妈妈我就睡不着,和同事出差,一定要等别人睡着了,妈妈我才能入睡,要是碰上个会打呼呼的,那妈妈就更惨了。所以潜意识里,妈妈就给米营造了一个非常安静的睡眠环境,睡觉都要关上门,尽量不能有响动。米小时候特容易受到惊吓,上网查了以后知道,小宝宝的神经系统还没发育完全,就特容易惊跳。为了让米睡好,妈妈就更加小心,不能弄出响动。其实在外婆家睡觉的时候,妈妈发现,米其实对环境也没要求那么高的,外婆家再怎么制造也没法弄得像我们自己家那么安静,楼下的汽车、人声非常多,米其 ……此处隐藏2484个字……的因果关系时,会为了结果忍受过程的痛苦。把这种经验推广到孩子身上,要求他接受学习过程的苦,换取学习成绩的甜——这样的思路在逻辑上是无懈可击的,但它到了孩子那里,却很容易变成一种不良暗示。
下面是我读本书的一些心得,与大家共勉。
一、不要以为生了孩子就能做好妈妈。做个好妈妈是个艺术。 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反思, 不断进步。做个好妈妈需要付出极大的耐心,这不是一朝一夕能达到的,需要不断修炼,提高自身素养。本书好在作者并没有刻意夸耀自己的孩子多么优秀,仅仅是站在一个母亲的角度,以一位母亲对孩子的应有的适度的骄傲和自豪去讲述孩子成长过程中自己的探索和经验总结。
在这个过程中,她也有过教育方式不当的时候,她的孩子也有“不听话”、“顶牛”的时候,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时候,她的教育方法才显得那么真实可信。毕竟,没有那一位成功的母亲是天生的,她也需要
不断学习和摸索,这与孩子的成长是一路同行的。只不过,尹建莉走得比很多家长要顺利和坦然,因为她一直怀揣着对自己孩子的信心和肯定,一直怀揣着对正确教育理念的坚守和学习,我想这就是我们最需要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二、首先要学会尊重孩子,不要以为他小,就可以忽略他的人格。爱孩子是一定要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之上的,否则就是溺爱。那么怎么样才能做到尊重呢?这就需要了解孩子在不同成长阶段有哪些特点,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孩子他们有着自己的意愿和人格,尽管有些想法奇怪而且天真,但他们在与大人交往过程中,是懂得察言观色的,并懂得欺骗与敷衍,所以,最好的办法是把孩子当作一个大人,尊重而平等地对待。
三、尽可能多的给孩子自由的时间与空间, 孩子的天性是不断学习,不断探索的,千万不要扼杀他的好奇心。不记得是在哪里看到过,自由是创造力的催化剂。给孩子自由的时间与空间,可以让孩子有更多接触外界的空间,孩子就会明白大自然有多美丽,明白人世间有多美好。就会明白自己应该怎样生活,应该如何为人处世,有了问题该怎样寻求解决,当孩子自行把问题一个个解决,孩子就真正长大了;给孩子自由的时间和空间,实际上也是给孩子独立思考的时间; 更是交给了孩子培养想像力激发创造力的时间。
那么如何给予孩子爱和自由呢?这就是每个父母亲一生的课题,没有标准答案,因为任何一个来自孩子的体验及经历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对于我们能有幸成为这独一无二的经历的体验者, 我们
应感到无比的幸福。
四、我们应该尝试着与孩子一起成长。因为养育孩子是父母重新认识自我的过程,可以说是自已的一个重生,这是孩子赐予的福气。如果你希望孩子成长的更好, 就必须不断提高自已的。如果父母所能给予的空间比作大气球,孩子的成长空间就是小气球,小气球是没有办法冲破大气球的,只有父母的空间不断扩大,才能给予孩子更大的成长空间。虽然这么说不是绝对的,但是父母的学习能力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的可持续性。
我非常赞同作者在引导女儿阅读上的做法。书中作者借用小朋友的话语模式简单地把阅读分成“好阅读”和“坏阅读”。好阅读尽量用书面语,从一开始,就应该尽量使用标准的、词汇丰富的语言给孩子讲故事。这一点是针对在孩子还不识字,由大人给孩子讲故事阶段的阅读而言的,所以,我就开始给宝宝读词汇丰富、有情节的故事。其实也没有太久的时间,就明显能够感觉到宝宝会时不时冒出些成语来,而且用的地方比较恰当,这应该算是小有成效了吧。
此外,在此书中我除了看到一位伟大的母亲形象,还隐约看到了一位伟大父亲的身影。尽管作者着墨不多,但从文中提到的好些事例来看,作者有一位好先生,圆圆有位好父亲。他很好地扮演着父亲的角色,积极与妻子配合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当自己有错时愿意低头向孩子认错——试问有多少父亲能做到这一点?所以,家庭教育绝不单纯是母亲的事。
当然孟子曾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读书时应该加以分析,
不能盲目地迷信书本,不能完全相信它,应当辨证地去看问题。而且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立的个性,这个需要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慢慢解读,其实把孩子比喻成一本书的话,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学会如何好的阅读,我也是一样。所以,要在参考本书的同时,尽可能地学会积累自己的经验,才是教育自己宝宝的最佳法宝。
第五篇: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
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有感
从朋友处借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书中作者反复强调课外阅读对孩子的重要性,同样既作为一位初中生孩子的妈妈又作为一名语文老师的我对此深有同感。
“知子莫若母”,首先从儿子的成长过程来看一看。那是在儿子六岁时,一个星期六的上午,我给儿子读《格林童话选》,现在书已送人了,至于是哪个故事已无从查考,只记得当时我问儿子某件事的原因,书中比较明显的写了三条,还有一条隐含在其他段落中,儿子非常确定地说出了四条原因,我记得当时正教初中的我心里都在暗暗夸奖儿子,真聪敏,说得太好了。即使是我的初中学生,能这样全面看问题的都不会太多啊。可是儿子现在也读初中了,虽然他一路走来,我觉得课外阅读量不少,但现在做阅读题时,他却总是得分不高,我帮他分析原因,他有时会不耐烦地说:“这破阅读题,你只要和答案写得不一样就不给分,得不得分就看老天爷的了。”虽然他说得偏激了些,但我们的考试中确实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啊。而且,平时的语文教学中。那刻板的分析,甚至要背诵分析,老师唯答案给分的评分标准把孩子身上的灵气都消磨殆尽了。所以,我还是希望儿子能回到儿童时那无功利的阅读时代,是有些读书的灵气而不是现在的刻板。
儿子小学时作文也不错,记得一次看到他关于夜空的一段描写,我都怀疑他是从别的书上背下来的,可他告诉我就是他自己的创作,他说当他想写夜空时,这些词、这些句子就闪现在他的头脑中了。我很高兴,这兴许就是平时课外阅读的收获吧。可是现在再看儿子的作文,整个一假大空,问他,他说作文题连中心都规定了,我没有内容可写,只能这样了。
现在的作文规定太多,评价标准又那么死板,再加上大量的中高考满分作文的模板作用,使学生们的作文没有了一点儿灵气,戴着镣铐是怎么也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舞者的。
回过头来再说说我的学生,我要求学生们进行课外阅读,可是学生们却诉起苦来,“我的《读者文摘》被老师收走了。”“我的《意林》也被老师收走了。”“我在自习课时看《红楼梦》也被老师收走了。”······试想,连老师们都视课外书如洪水猛兽,我们又怎么能要求家长大力支持孩子阅读呢?我们又怎能寄希望于学生有大量的阅读量呢?
有大量的课外阅读有用吗?我敢肯定的说确实有用。我现在所教高中班的一个女生,平时不显山不露水的,可每次作文都写得很好,每次考试成绩也都拔尖。一次闲谈中,其他同学告诉我,这位女生从小就阅读了大量书籍,而且在繁忙的高中生活中还抽时间阅读。她考试时的举重若轻、驾轻就熟是其他只靠平时多钻课本的学生所望尘莫及的。
所以,我想呼吁我们的语文教师们,我们平时少些支离破碎的分析吧,多给孩子们一些自由阅读的空间吧,让孩子们多一些自主阅读的灵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