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家庭教育最大的死敌是什么

时间:2025-04-06 07:11:32
家庭教育最大的死敌是什么(全文共25426字)

家庭教育最大的死敌是什么

在当下,都在说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那么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怎样教育孩子?究竟什么才是适宜的爱?如何在每个平常的日子里,在琐碎的大小事件中,给孩子“刚刚好”的爱?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家庭教育最大的死敌是什么,希望有所帮助!

家庭教育最大的死敌是什么?

这世上有一种东西是百害而无一利的那就是发脾气。教育孩子也是如此发脾气是教育的最大死敌脾气越大教育效果越差。

为什么不要发脾气?

1、一分脾气七分害。

教育界的专家指出:贫穷不会带来教育的失败,但精神的虐待一定会制造一个问题儿童。

让孩子生活在精神的虐待中,就如同给她带上了终生痛苦的枷锁。很多家长把孩子的任性、不听话、顽皮捣蛋归咎在孩子身上,其实每一个问题儿童的背后,必有一个问题父母,这是铁的规律。

孩子的问题,几乎都是家长的问题,只是很多父母不愿意去看见自己的问题,总是想尽各种办法修理孩子。

再有灵性的孩子,如果遭受了精神虐待后,都会走向消极、悲观的世界,这是不可避免的。

2、坏脾气会遗传。

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样的孩子。爱发脾气的父母,教育出的'孩子容易叛逆、多疑敏感、心里脆弱又好斗。孩子长大后,脾气也很暴躁、为人苛刻,严重的很可能发生性变态、神经病倾向。

当这样的孩子长大,为人父母时,也会继承父母的坏脾气,出现“发泄伤害、复制暴力”的情况。这时,下一代幼小的孩子又成了坏脾气的牺牲品。

正如蒙台梭利言:每一种性格缺陷都是由童年的不幸造成的。

3、坏脾气是亲子关系最强的杀伤武器。

脾气不好,让孩子不敢亲近、不敢跟你敞开心扉、时刻处在担心受怕中,没安全感,成长中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

有很多这样的例子:父母脾气越大,孩子越顽劣;父母越气急败坏,孩子越难管;父母脾气升级,孩子的坏行为也跟着渐长。

邻家有个小男孩非常淘气难管,后来父亲居然用绳子把他绑起来打,可这孩子并没有被打服变乖,仅到三年级,他就彻底不上学了。

父母的思想教育陷入一种奇怪的惯性——他认为吼孩子没用,就得骂;骂的“力度”不够,开始打;后来又奉行“棍棒出孝子”。

实际上他不知道自己方向搞反了,力度越大情况越糟。

大人应多给孩子耐心、宽容和信任空间,虽然看着孩子犯错而不马上纠正,很考验父母的承受力,但我们要相信孩子有自我纠错的能力。

人的成长是一个不断自我反省、自我纠错的过程,我们应尊重孩子享受这个过程的权利。

改变坏脾气的方法

1、把发脾气换做沟通。

随便发脾气就像到处扔垃圾,是非常不好的行为。孩子不应该成为我们负面情绪的垃圾桶,与其发火动怒,不如好好沟通。

比如看到孩子作业没写完,不要一上来就咋呼、火冒三丈:你怎么还没写?天天就知道玩!等等。孩子会因此而好好写作业吗?当然不会,孩子会更不抵触写作业。

如果你想要达到想要的效果,你可以这样说:你不按时完成作业,我真的很难过。如果你能在半小时内把作业写完,我会觉得很开心。

直接的表达自己的意愿,和如果孩子这样做,自己的情绪和感受,用同理心去教育孩子,让感情自然顺利的流动。这样做,孩子更容易接受父母的建议和管教。

教育中的“以情理教育”,比大发雷霆效果好的多。让家中充满感情和沟通,而不是充满暴力和训斥。

父母改善自己的脾气看上去是为了更好的教育孩子实际上最终受益的还是自己。当我们学会与自己的情绪友好相处时人生的幸福和快乐就会触手可及。

2、静心思考,真实的面对自己的情绪。

一味的压抑、克制脾气不是最好的办法。情绪是无法压抑的,压抑的情绪最终会以更失控的状态爆发。

真正的做法是,学会真诚的面对自己的情绪,认识到:我自己情绪管理不好,和孩子无关。

曾经做企业的时候,老太太处理自己脾气时有一个成功经验,就是凡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在办公室对着电脑或笔记本,把心里的想法敲出来。等把所有的怒气、怨气、坏脾气一股脑写出来后,心中也平息了许多。

这不仅是疼惜自己的一个举动,也是高效率处理情绪的实用方法,能够让我们的思想腾出更多“内存空间”去干有意义的事,效果非常好。

3、学会真实的表达情绪,及时疏导。

我有个同学是公认的好脾气,做了妈妈后也从不发火。她说之所以从不发火,实际上是因为她会经常与家人表达情绪。

她说不管在外遇到什么事,被老板骂也好、被朋友误解也罢,只要回家跟爱人倾诉一番,心情就会恢复平静,从不担心会把负面情绪带到孩子面前。

当一个人生气、发怒时,只要给她一个有力的拥抱,并用心倾听、肯定她的感受,就能够给对方带去力量和安慰,对方的情绪一旦释放出来,表达出来,也就自然会平静和温和了。

对于孩子也是如此。

孩子做错了事、受了委屈后,不需要指责、埋怨和打骂,而是被理解、关爱和倾听,当孩子把内心的垃圾倒出来后,才能真正装得进你的良言和教诲。

教育孩子,就是在修自己的心

1、让孩子的脾气打在空气中。

父母心中无怒火,孩子脾气就发不起来。

记得有次孩子火急火燎的要吃菜,跟她说等爸爸洗好澡一起吃。可孩子不听,不但用手去抓菜,还往菜盘里喷口水、吐气,正好被我看到,用眼睛瞪她、她也反过来瞪我。她的举动令我非常愤怒,想吼她不听话、没教养,可我忍住了没发火,继续若无其事的打扫厨房台面。

接下来孩子可能知道错了。吃饭时,我对她刚才的举动只字不提,她反而比往常任何时候吃饭都要乖,不乱走动也不问这问那,吃完饭后还知道把碗放回洗漱池了。

看到孩子的反常表现,我突然感觉到克制脾气是对的。在如此有挑战意义的事件上,能做到不发脾气,很佩服自己。如果我当时忍不住,对着孩子的行为大声呵斥或打骂,后果肯定不堪设想。

脾气的对持就像拔河比赛,对方的铿锵有力是以你的坚持不懈为前提。如果想让对方放弃,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先放手:父母心中无怒火,孩子的脾气就发不起来。

2、父母小小的改变对孩子未来影响巨大。

人的脾气都有互动性你投射出去的脾气往往会加倍反弹回来所以,我们要让好脾气不断和我们相逢不让坏脾气露脸。

与其发脾气,不如传递正能量

和孩子较量中只要你动怒、发脾气,就败了。父母若不和孩子发脾气、逞强,遇事有定力、会变通,孩子学到的也是这些智慧。

一次单位临时开会,我把孩子送给邻居照看。当看到邻居阿姨对着自己孩子的淘气大吵大吼批评责骂仍不起作用时,我家六岁孩子对阿姨说:“你不应该那样无缘无故的批评他,他会很难受的,你应该跟他一起想办法呀。”

邻居忍不住的跟我说:“你这孩子真懂事, ……此处隐藏22576个字……长远则动力作用大,目标短小,产 生动力则小,象人走路一样,预定走十里,走到七八里时就会感到累,预定走100里, 走了几十里觉得累。

当然孩子小,一下达不到更高的目标,做家长的眼光要放远些,破除过去“养儿防 老”,光宗耀祖的陈旧传统观。长远,崇高的目标,从近处着手,逐步培养,引导孩 子向长远目标奋进。 家长要想将学习目标变成孩子的志向,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目标要切合孩子的实际,不要定得过高或过低,一旦目标制定,要严加督促,严格执行,决不要妥协。

在实际生活中要随时随地注意磨练孩子的意志,将活动坚持到底,鼓励孩子克服困 难,实现目标。

教会孩子善于掌握自我锻炼意志方法,并为孩子树立榜样。如:向孩子讲述居里夫 人在级艰辛的条件下学习和研究的事迹,张海迪与疾病作斗争和顽强学习的事迹,都 有利于增强幼儿的意志。

让孩子参与检查和评价自己的行为和意志。如:某家长与5岁的孩子共同制定意志 训练十项计划,每完成一项,都让孩子自己打上五角星促使孩子意志品质的发展。

(四)重视孩子性格的培养 性格是什么?

性格是十分复杂的心理现象,是个性的重要方面,它是对客观现实稳固的态度和 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包括对社会,对劳动,对人,对已,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

性格是社会关系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它标志着一个人待人 接物的原则和方向,占个性的核心地位,有好坏之分,故从小形成良好的性格是十分 重要的。 性格是比较稳定的,但也有可变的倾向,它不是偶然的、一时的举支,而是经常一 贯的表现。性格一旦形成不易改变,“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就说的是性格的稳定

性特征,但也不是绝对的,性格还是可以改变的,不过比起其他方面来就缓慢得多 了。

坚强的性格能促进能力的发展,爱因斯坦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的意志,比智 慧和博学更重要,智力的成熟,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性格的,这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 认识。”

因为性格影响渗透个性的其他部分,:改变气质的消极部分,巩固发展积极成 分。俗话说“勤能补拙”,说勤奋能弥祉智力的不足。

性格标志着一个人的思想品质,首先面貌。良好的性格对社会有积极意义,使人 上进,奋发图强。 那么性格从什么时期开始形成的呢?

有的心理学家把性格形成划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幼儿时期。这个时期孩子还 未形成稳固的态度,因此性格还未定型。第二阶段是学龄初期和学龄中期。孩子对周

围事物稳定态度和行为方式,已逐步形成,但性格未完全定型。第三阶段是学龄晚 期。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已形成,性格改变较困难。即培养一个人的良好性格,最 有利的时机莫过于幼儿时期,这个时期,形成良好性格比较容易。一百年前俄教育学 家乌申斯基指出:“人的性格主要在幼年时期形成,人的性格中,在幼年时期形成的

性格是非常巩固的,并成为人的么三天性。” 那么,幼儿应形成哪些良好的性格呢?

1、做事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

2、诚实、勤劳、正直、勇敢、热情、开朗的性格。

3、善于独立思考,善于观察,勤奋好学,具有自信心和独立性。 幼儿性格是怎样形成的呢?

是受父母性格的影响,因为孩子从来到人世界以后,首先接触的就是父母和家庭 环境。一般来说,从出生到学龄前这个阶段,孩子和父母接触的时间比较多,他们对

父母的行为耳濡目染。父母不仅是孩子的长者,也是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模仿的榜样, 父母的举止、谈吐、音容、笑貌都会给孩子的性格发展打下深深的烙印。前苏联教育

学家马卡连柯曾告戒做父母的:“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别人, 怎样欢乐或发愁,怎样对待朋友或敌人,怎样笑,怎样读报……这切的一切对儿童都

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样,这一切对儿童的性格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常言道,孩子是父母的影子。母亲爱打扮,虚荣心较强,女儿也往往喜欢打扮, 虚荣心也较强;父亲不拘小节,淡吐粗鲁,儿子也往往油嘴滑舌,口出脏言。因此, 要从小培养儿童的优良性格,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要以自己良好的个性,情操去感 染孩子,影响孩子。而对自己不良的性格要善于控制和纠正,千万不要让孩子从自己

的坏脾气,坏习惯中受到感染。如果有的父母动不动就发脾气,甚至吵架,那么孩子 的性格就变得急躁,易怒。如果家长在困难面前常常显得胆小懦怯,那么孩子就不易 形成坚强的性格。

有的心理工作者经过调查,还发现父母对孩子的管教态度和教育方法不同,也会 直接影响孩子的性格特征和心理品质。

例如:父母对孩子过分地照顾和保护,不放手让孩子自己去独立活动。孩子的性格 多半消极,依赖,缺乏独立性和忍耐力,不适应集体生活,遇事胆小,优柔寡断。

父母对孩子缺乏抚爱,对孩子冷淡,置之不理。孩子的性格会变得冷淡,缺乏热 情,甚至形成压抑,怪僻的性格。

父母对孩子过于迁就,过于溺爱,孩子的性格特征大多表现为骄傲、放肆、任 性、懒惰、有时表现为自私,不关心别人。

父母对孩子过分严厉,孩子一般缺乏自尊心,性格容易变态,甚至还会形成当面 一套,背后一套的虚伪性格。

父母对孩子采取家而不娇,严格而又民主的态度,孩子性格特征大多表现为热情、直率、活泼、独立、大胆、自信、即不屈服权威、又尊重别人。 可见,家庭环境是熏陶孩子性格特征的熔炉,良好的性格特征,要靠父母熏陶和培 养。 第五讲 儿童智力的开发

儿童智力开发问题,是当前世界上十分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当今,科学技术、经济建设发展较快的国家,都把教育当做开发智力、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

我国的教育要为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出来的人,不仅要有实现“四化”的坚定信念,而且还要具有较高的智力和才能。因此,探讨如何发展儿童智力的问题,不仅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在儿童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在同样的情况下,儿童对知识掌握的速度、深度、广度和举一反三的能力截然不同。如在一次智力测验中,测验员出

1、

2、

3、

4、

5、

6、

7、

8、

9、

8、

7、

6、

5、

4、

3、

2、

1、共17个数让6-10岁的几个儿童相加结果,一个6岁的儿童在3分钟内答出81,而有的儿童一个数一个数的相加还出现错误。为什么有这种不同的结果呢?隐藏在事实背后的原因是每个人智力发展水平不同。为此我们得到一个重要的启示是,在教育过程中,中仅要注意对儿童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注重开发儿童的智力。

一、什么是智力

智力是人的一种心理品质,它具有无法观察到的特点,关于智力的概念是国内外长期争论的问题,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在我国较为流行的看法认为,智力是各种认识能力的总和。观察力,它包括有智力的条件

《家庭教育最大的死敌是什么(全文共25426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