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讲话致辞

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辉煌岁月

时间:2025-03-28 07:12:22
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辉煌岁月(全文共14348字)

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辉煌岁月北京市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全民族抗战开始后,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任务是领导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民族解放斗争与国共两党的阶级斗争错综交织,极为复杂。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制定和贯彻全面抗战路线,以正确的谋略和高超的斗争艺术成功地驾驭了当时的特殊形势,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的中坚力量抗日战争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共产党担当中流砥柱,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对打败日本侵略者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党的这种决定性作用的发挥,主要依靠三件法宝。第一件法宝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面抗战路线,进行人民战争。毛泽东同志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战争初期,在全国人民抗日热潮的推动下,国民政府在北线和东线战场也抵抗过日军的一些进攻,在政治上同共产党的关系也有所改善。但是,国民政府始终不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导致正面战场许多仗打得不好,甚至溃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坚持人民战争路线,深入敌后,广泛发动群众,组织自卫军和民兵部队。这些群众武装同主力部队一起作战,或根据实际情况独立作战,对抵抗日军的侵略起了重要作用。到抗战中后期,尽管日军占领了中国大片领土,但侵略者及其培植的汉奸政权只能控制一些大中城市和主要交通沿线,以八路军、新四军为主的人民军队则控制着广大的敌占区地域。正因为如此,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最后承担了对日全面反攻作战的任务,这是迫使日本侵略者迅速投降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二件法宝是,中国共产党坚持持久战的策略,批评速胜论,更批判亡国论,与妥协投降的言论和行径进行坚决斗争。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对中日双方的基本国情作了准确的分析,充分阐述了中日战争是持久的而不是速决的,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战争转入相持阶段后,日军调整对华策略:在军事上,基本上停止正面战场的战略性进攻,将注意力集中于打击和消灭八路军、新四军;在政治上,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诱使国民政府妥协投降。1938年底,以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公开投降,国民党中央集团表现出很大的妥协倒退倾向。在这种情况下,党领导根据地军民,一面抗击日本侵略者愈益频繁的军事进攻,一面开展反投降斗争。针对国民党中央集团既动摇妥协又不敢公开放弃抗日的两面态度,党采取相应的政策,一方面坚持团结合作,帮助和推动国民党进步,另一方面对其妥协动摇进行坚决斗争,以斗争求团结,争取时局好转。党始终坚持抗战、团结、进步三大方针,解放区战场逐渐承担起抗击日军和伪军的主要任务,并有效遏制了国民党内妥协投降势力的发展,推动国民政府抗战到底。第三件法宝是,中国共产党实行“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军事方针,强调游击战在抗日战争中的战略地位,坚持广泛而又持久的游击战争。在华北正面战场作战基本结束后,八路军向广大敌后区域发展游击战争。随着党领导的根据地不断扩大,游击战争在战略上形成了对日伪占领区的反包围态势。从抗战全局看,游击战形成了与正面战场相呼应、战略上互相支持的广大敌后战场。敌后战场对稳定中国战局起了重要作用,在抗战转入相持阶段后,敌后游击战争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基本形态。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进行过像平型关战役那样的运动战和百团大战那样的大规模战役,但主要是以分散游击的方式,打麻雀战、地雷战、地道战,组织武工队、游击队等,进行各种富有创造性的战斗。到1943年,党领导的解放区军民抗击了侵华日军的64%和伪军的95%。至抗战结束时,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对日作战12.5万次,消灭日、伪军171.4万人,其中日军52.7万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空前壮大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开赴抗战前线,打击日本侵略者,这给了中国共产党更大的活动舞台和发展空间。经过严酷的斗争洗礼,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了正确的思想、政治、军事和组织路线,以及一系列的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不仅成为抵抗日本侵略者的中流砥柱,而且领导的革命力量也空前壮大。抗战时期是党发展、成熟的一个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发展。抗战中,曾遭受严重破坏的党组织迅速恢复,党的力量得到前所未有的壮大。党的发展,不仅表现在党员数量的增加,更表现为党的组织和思想的成熟。1941年,全党开展整风运动,使全党特别是高级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广大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组织纪律性普遍增强,进一步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至抗日战争结束时,中国共产党已成为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拥有120多万党员的全国性大党。党以正确的抗战路线和政策,凭借强大的政治、军事力量,成为抗日战争当之无愧的重要领导力量。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发展。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后,开赴前线,与日本侵略军进行战斗。1940年,党领导的武装部队发展到50多万人。这以后,日本侵略军对华北、华中敌后根据地进行频繁、残忍的“扫荡”、“清乡”,使八路军、新四军一度大量减员。但是,党及时地采取了应付困难局面的对策,度过了两年左右的艰苦阶段。至抗战结束时,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发展到120余万人,民兵达260万人。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发展。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深入敌后,通过人民战争、游击战争不断收复国土,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开辟了大块根据地。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内,党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依靠广大根据地军民,大力发展生产,正确处理各抗日阶级、阶层之间的关系,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战胜了各种困难。党还在根据地内实行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政策,领导人民进行各项建设,在局部范围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到抗战结束时,党领导的根据地有19个,其地域包括华北、华中、华南19个省的广大地区,总面积近10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这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继续前进的重要基础。党的指导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抗日战争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获得了巨大发展。在抗战的特殊历史条件下,毛泽东同志的许多思想得到了多方面展开,产生了许多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独创性理论,如作为世界观方法论的哲学理论、人民军队和人民战争理论、统一战线理论、党的建设理论,以及整个新民主主义理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抗日战争是毛泽东同志的思想理论走向成熟、党的指导思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性飞跃的催化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抗日战争时期能够实现历史性飞跃,产生出毛泽东思想这一伟大理论成果,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抗日战争时期,延安作为中共中央所在地,有较为安定的环境,使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有较多的时间和较为便利的条件学习马列著作。这是毛泽东思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性飞跃的重要理论前提。抗日战争时期是毛泽东同志读马列著作花费时间 ……此处隐藏9798个字……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方针;“有理、有利、有节”,“利用矛盾,各个击破”的斗争策略等等。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权的坚持,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这期间,毛泽东作出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三大法宝的著名论断。

(4)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1945—1949年)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是反对蒋介石反动统治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包括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士绅、其他爱国分子、少数民族和海外华侨。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全国人民强烈要求和平民主,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在美国支持下,积极准备发动反人民的内战。为了争取和平,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等同志赴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签订了《双十协定》,并推动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但是,蒋介石集团在美国支持下,背信弃义,悍然撕毁停战协议和政协协议,发动了全面内战。

抗战胜利后,国内阶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同以共产党为代表的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针对这一新情况,中国工产党果断提出“和平、民主、团结”的方针,维护统一战线,保证人民的利益。,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等同志赴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签订了《双十协定》,并推动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但蒋介石却玩弄“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挑起内战。

蒋介石政权的反动、卖国、独裁,激起了全国人民更加广泛、高涨的争取和平、民主斗争的开展。为了反内战,反独裁,建立一个和平、民主的国家,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立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治方针。

在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的号召下,各民主党派和国民党统治区的爱国民主运动日益高涨,反美反蒋斗争遍及全国60多个大中城市,形成了反对蒋介石集团的第二条战线,有力地配合了人民解放军直接打击国民党军队的第一条战线,使蒋介石集团陷入全民的包围之中。

1942年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的《迎接中国革命新高潮》中指出:“美蒋的反动政策迫使中国各阶层人民处于团结自救地位,这里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其他爱国知识分子、少数民族和海外华侨在内。这是一个极其广泛的全民族统一战线”。在1947年10月发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中指出党的基本政治纲领是“联合工农兵商各压迫阶级、各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各少数民族、各地华侨和其它爱国分子,组成民族统一战线,打倒蒋介石独裁政府,成立民主联合政府。”1947年12月,在十二月会议上重申的这一观点,同时深刻分析了民族资产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地位和性质的区别。

随着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在全国范围取得胜利,1948年,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劳动节口号》,号召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建立民主联合政府。这一号召得到全国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海外侨胞的迅速响应。1949年3月,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中指出:“我党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必须在全党思想和工作上确定下来。”

1949年9月,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隆重开幕。会议讨论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选举了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10月1日,北京30万人齐集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中华人民

共和国宣告成立,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参考文献自己随便写几个吧

第五篇: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的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的总路线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中已经表明,这场革命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但其性质又表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这样的说法是否矛盾呢?我的答案是否,我对此总结出一下四点理由:

1、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终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革命

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的不断入侵,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轨道,独立的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了《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期间,中国人民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程度上进行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但都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命运。因此革命的任务仍是终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革命对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治资本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当然也包括为帝国主义服务的大资产阶级,如蒋介石为首的四大家族,但是革命的锋芒不是指向一般的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这点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相同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国共的第一次合作促成了北伐战争的胜利;1937年,国共的第二次合作标志着抗日战争的开始,经过八年抗日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最终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维护了国家的主权独立,极大地提高了国际地位;在革命后期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打败国民党专政,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

3、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有资产阶级参与和领导的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政治上采取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因为资产阶级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但因为其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未能真正实现中国民族独立和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民族资产阶级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矛盾,是革命的力量之一。它的两面性决定它只能充当革命的动力之一而不可能是主导力量。

4、 新民主主义革命为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开辟道路。经济政策不是要废除,而是要保护私

有资产。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土地制度极不合理,要解放农村生产力,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必须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进行土地革命,扫除剥削关系,把土地变为农民的私产,发展农民个体经济,解放农村生产力。1927年中共召开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的方针,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了以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与债务为主要内容的土地革命。1931年制定了“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民,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的土地革命路线。抗日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规定了“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的土地政策。

本站推荐以下相关范文:

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简介

新民主主义革命知识点

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辉煌岁月(全文共14348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